- · 《电子设计工程》收稿方[06/03]
- · 《电子设计工程》数据库[06/03]
- · 《电子设计工程》栏目设[06/03]
- · 《电子设计工程》刊物宗[06/03]
- · 《电子设计工程》征稿要[06/03]
- · 《电子设计工程》投稿方[06/03]
成电点亮未来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成电点亮未来》是电子科技大学专门介绍各个学院和专业的系列栏目,以便广大学子深入了解成电,更好地服务于莘莘学子。今日推送第三期: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成电点亮未来》是电子科技大学专门介绍各个学院和专业的系列栏目,以便广大学子深入了解成电,更好地服务于莘莘学子。今日推送第三期: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让我们一起在成电点亮未来吧!
专业名称: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
包含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四个专业方向。
一句话简介:培养德才兼备、富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电子工程精英人才。
我校开设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本专业面向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微波通信、雷达系统、微系统、物联网等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并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本专业至今已连续招生61届,培养本科毕业生近万人。
本专业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2.6%,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青年长江学者、国家青年特聘专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优青等国家级人才共67人。目前,本专业除了拥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外,还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平台,建立起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本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2012、2017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排名第一。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怀武
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专业学什么:
在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的前沿研究,通过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波技术、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等多个方向的知识,应用到通信、雷达、遥感、导航、医疗、能源交通等众多系统及领域当中,为国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培养优秀人才。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喻胜
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专业能解决社会上哪些问题:
小到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大到航空航天领域的各类电子仪器与系统都由各类电子器件组成。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要求其必须具有可靠性高、速度快、消耗功率小以及质量轻、小型化、成本低等特点。智能手机、手提电脑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要求尺寸更小、厚度更薄、集成度更高。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用传感器、微处理器、执行器、成百上千个电子元器件及其零部件组成的电控系统极大的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娱乐性。我国歼-20战机的电磁隐身技术、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的太空相机图像传感器技术等等,都离不开电子工程类专业在信息材料技术、器件技术、电子系统、基础物理学等综合领域的进步。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邓龙江
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专业误区解读:
误区1:电子技术不如时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热门
专家解读:其实恰恰相反,电子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众多学科的基础,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人工智能的电路设计、各种无线信息传输搭载空间的电磁波以及天线都是需要电子技术的参与,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电性能、结构性能甚至产品外观等。电子技术的发展将是科技发展的“刚需”,其常青地位势必更加明显。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仕文
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走向: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电子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专业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器件、电路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系统中微系统、物联网、高功率微波、太赫兹技术等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等。本专业分为固体电子学方向、物理电子学方向等,其中固体电子学方向突出电子元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物理电子学方向突出物理电子和微波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
文章来源:《电子设计工程》 网址: http://www.dzsjgc.cn/zonghexinwen/2020/0715/393.html
上一篇: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下一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优势